第四百五十八章 H—19直升机-《崛起军工》


    第(2/3)页

    柏毅本来的打算是利用缴获的直升机培养一批中国自己的直升机专业人才,待几年之后苏联156个项目上马之后,这批人才变更更好的消化吸收苏联提供的技术资料和实物,从而令中国在直升机领域不至于两眼一抹黑,并由此逐渐偏离直升机的主流发展轨道。

    而现在,预料中的H—5,变成了更加先进的H—19,柏毅之前稳健的发展路线便有些松动,无他只因为该机的设计理念和整体结构足可支撑中国十到十五年的技术消耗。

    因为得益于全新的镁合金的大范围应用,令得H—19直升机机身在结构牢固的情况下,自身重量异常轻盈。

    正因为如此,尽管所使用的R—1340星式发动机只有550马力的功率,但同样赋予了H—19直升机更多的载重量和更大的航程。

    不仅如此,该发动机的结构也非常紧凑,而且结实耐用,改进弹性非常大,堪称星式活塞发动机的经典之作。

    更重要的是,500马力级别的航空发动机也于当下中国薄弱的工业基础相契合,虽说在技术上依旧有难度,但咬咬牙,在几年内拿出成熟的仿制品还是没问题的。

    相较于此,在其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苏联米—4直升机便没有将H—19直升机轻盈结构与适当发动机功率的组合学到手,而是按照苏联一贯的军事思想,死抱着钢材和铝合金不放,从而使米—4的空重特别大。

    自身重量大了,就必须上功率更大的发动机,于是便有了一台1770马力的星式活塞发动机,但这款发动机除了功率大之外,在整体寿命,维修间隔时间以及基本结构方面都不是很理想。

    更重要的是,大功率航空发动机对材料和加工工艺要求更高,连苏联这样的工业强国都得以牺牲整体寿命来保证功率,工业技术薄弱的中国就更别说了。

    所以柏毅宁肯选择发动机动力方面稍弱一点的H—19拿回去一点点研究,也不会照着粗放的米—4去山寨,不说别的,但就H—19上的镁合金机体,就不是米—4上钢结构铝合金蒙皮能比的。

    正因为如此,当柏毅确定山上是H—19直升机后,便立即组织人手将残骸抢运下来,同时为了保证抢运安全,柏毅还亲自与空军教官卢科采夫通了话,在付出五斤茅台的代价,卢科采夫这才勉强答应在冷黄山地区延长一个半小时的空中警戒时间。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