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来自军部的压力-《统计大明》


    第(2/3)页

    虽然朱慈烺有预防措施,所有的军事工业都放在渤海湾地区了,但各战区储备的作战物资,那也是足够打一场到两场大型战役的。

    要是到时候关内军队腐化,军阀兵力占优势,禁卫军一两场大型战役战败了呢?

    到时候要生产武器,要武装新军等等都要要钱,钱不够了难免被内阁牵制,到时候就算镇压了叛乱,那皇权注定旁落。

    这个就跟历代的王朝衰落是一个道理。东汉末年就是这样。

    东汉末年之所以能形成军阀割据,还不是因为黄巾起义仅仅依靠中央军难以镇压,所以不得不放权让各地练兵。

    各地练兵得有钱啊,所以就设立了州牧,州牧就是即管兵又管钱,还管当地的人事。

    本来就已经是士族社会,现在又放权让士族拥兵,那么各地拥兵自重也是必然。

    最后黄巾虽然镇压下去了,但是各地已经尾大不掉了。

    还有隋末也是一样,隋炀帝外战征高丽连续失利,导致国内空虚,又修运河和战争徭役导致国内匪患四起。窦建德瓦岗寨还有杜伏威就是代表。

    兵力不足以镇压起义,隋炀帝不得不放权,所以军阀就崛起了,最后各贵族集团争相登场建立大唐。

    唐又是一样,盛唐之后安史之乱,中央无力镇压,允许各地募兵,导致军阀割据。

    所以宋吸取这样的教训,强干弱枝,导致武力衰微,一直难有作为。

    明朝算是再次吸取历代教训,进行的是半强干弱枝政策,即加强京营使其强于地方驻军和边军。

    但是现在看来,朱慈烺是老想着总结前朝的教训忘记了明末的教训。

    现在的政策,一样有大权旁落的风险,搞不好大明会因为一场外战失利导致皇权旁落,然后国家亡于内阁扯皮腐败丛生。再次走上明末老路。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朱慈烺暂时还没有想好。

    京城在为新的扩军筹款吵架的时候,军部的电报已经发到三个战区,要求三发开一个战略协调会,务必要打几场像样的仗。

    会场选在巴格达,李信和杨嗣昌匆匆坐着飞艇赶来,黄得功作为朱慈烺手下的老人还是有资格主持这一场会议的。

    大明并没有设立战区以上的官职,严格来说三个战区都是归军部直接管辖,相互只见没有统属。

    军部一开始制定战略的时候也是明确了三方各自的职能,并没有让他们协调。

    一个是因为朱慈烺没有授权,因为担心战区之上的军官权力太大,远在数万里之外的域外作战,军官权力太大朱慈烺不放心。

    第二就是因为军部觉得以大明的通讯能力即使在数万里之外军部也能做到从容指挥。

    现在看来,战场形势远比军部预计的复杂,哪怕是有指挥百万大军作战的周遇吉面对这种状况也是感觉有点吃力。

    当初周遇吉打仗的时候虽然也是三面进攻,但那个时候战场形势可没有现在这样以天为计算。

    新的战场形势让内阁也认识到光靠着内阁协调三方很难做到行动的高度统一。

    尤其是现在在内阁的施压之下,军部又没有本事给他们提供更大的支持,只能想办法让他们相互协调,发挥现有的实力来实现目标了。

    说是三方会议实际上是四方参加,在李信到来之后,海军那边的吴大海也跟着到了。

    四个人坐在巴格达总督府,看着奥斯曼帝国的地图陷入沉思。

    黄得功摸着下巴说道:“按照军部的意思,我们最好能拿出一个两眼的成绩让内阁那帮人闭嘴。

    现在看来最亮眼的方式就是直抵伊斯坦布尔城下了,海军那边什么时候能搞定爱琴海?能不能强攻一波?”

    吴大海摇摇头:“敌人在爱琴海采用的是渔船盯梢战术,敌人知道海上决战难以匹敌之后采用了新战术,一旦大明海军前冲,对方就组织火船阵,而且对方还使用了一种水雷船。

    就是把大量炸药装在船上,只要一靠近大明舰船就引爆,即使大明的铁甲战舰也会因此重伤。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