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又一条产业链-《洪武生存指南》


    第(2/3)页

    两人一个是营海司的普通吏员,名叫林久,是个二十多岁的长圆脸青年,另外是一个瘦小的老汉,五六十岁的样子,名叫匡三。

    见礼过后,朱塬示意林久:“先说说?”

    林久又是一拱手,说道:“大人,小的随船出海,见那当场处理后的鱼获下水被弃入海中,实在浪费,就生出了想法。任多下水,若能收集起来,用于饲养家禽,对咱营海司来说,或又是一项……新产业。”

    “我其实也关注过这件事,”朱塬等林久说完,摇头道:“鱼获下水其实也是能吃的,只是麻烦一些,海捕过程中当场处理弃入海中,也是权衡之后的结果,我们只能在现有生产力条件下挑选利益最大化的方案。”

    林久道:“大人,小的仔细考虑过其中关节,定是能行。”

    “你继续?”

    林久条理清晰道:“此事想要执行,难点不过两个,下水不易保存,需及时运到岸上投喂。咱们海捕团队渔汛期间是不轻易靠岸,但可以调派专人和船只进行运送。小的特意看过大人吩咐建造的那些轮船,一个时辰可行50里,那怕200里外嵊泗外海,四个时辰也足够到岸,即使炎夏,四个时辰,下水也可保存。再者,家禽可养在诸如这舟山岛上,距离又会缩近,小的建议可多多建造,用于此事。”

    朱塬微微点头。

    认真倾听的刘琏有些迫不及待,追问:“难点之二呢?”

    林久见佥事大人抢话,瞄了眼朱塬,见他没甚么不悦,才接着道:“难点之二,在于禽苗,事情若要推进,需要数以十万计的雏禽,”说着转身示意一直老老实实站在旁边的匡三:“小的私下探询之后,找到了匡老,他每匡家村,或可解决此时。”

    姿态一直谦卑中透着畏惧的匡三听林久说道自己,膝盖一软又跪了下来,用带着浓重土腔的官话磕磕巴巴道:“大……大人,小的村子,是焙蛋的,鸡,鸭,鹅,俺……俺都能成。”

    “老丈先起来吧,”朱塬无奈说了句,等匡三起身,又转向林久:“还是你来说?”

    林久便介绍起来。

    匡三来自奉化州,是一族之长,其所在两三百号人的匡家村,拥有一门绝活,可以人工孵化禽蛋。

    大概是一种火焙之法。

    简单来说,使用专门的孵化筐,下方慢火烘烤,通过人工提升温度,孵化各种禽蛋。

    凭借这项技艺,匡家村每年可以孵化上万只的各种雏禽。

    朱塬等林久介绍完,没有追问具体细节,而是一针见血地转向匡三,问道:“成功率是多少?”

    匡三表情迷茫。

    林久主动接话道:“大人,手艺不同,这成功率也是不同。匡老是行家,可做到七成,若是刚上手的后生,或就只有二三成。”

    显然对这件事很上心的刘琏摇头:“二三成也太低了些。”

    匡三此时也听明白了,连忙道:“那都是些笨娃子哩,不多,不多,俺们村……五成还是能做到咧。”

    对于人工孵化,完全是盲区,朱塬也没有几百年后的数据可以对比,只是觉得,以当下的生产力条件,能做到五成的孵化率,应该也不算低。

    更何况,既然事情提了起来,后续肯定是可以改进的。

    就像林久刚刚描述的那火焙道具,朱塬立刻就联想到了北方的土炕,应该是比那什么焙筐更好一些,还有,所谓孵化,最关键的一个就是温度。

    朱塬快速琢磨了片刻,也觉得,这件事……似乎也不那么难以解决。

    温度计呗。

    相比当下也算拥有足够人力物力解决第一个运输问题,朱塬明白,规模化地孵化禽苗,才是关键,如果不能数以十万计乃至百万计地进行孵化养殖,只是几百上千的小规模折腾,也没有多少意义。

    想到这里,朱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问林久道:“还有一个,渔汛时或有足够下水,但,就像当下的澹季,怎么解决?”

    林久没有多想,直接道:“大人,小的建议只养鸭子,从破壳到长成,只需二三月时间。”

    朱塬再次盘算。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