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番外8 真.大结局-《舍弟诸葛亮》
第(2/3)页
刘备一听诸葛瑾的堵漏,果然哑口无言,确实,哪怕明确立了太子,还是有可能被人攻击,被陷害废黜的。
这一代他倒是不担心,有诸葛兄弟辅佐,什么都能搞定,但百年、两百、三百年之后呢?
“子瑜必然是有了妙法了吧?但说无妨,朕绝无不从!不要有顾虑!”刘备反复思索后,他内心最终确定,诸葛瑾肯定是有招的,但他肯定是顾虑这个招会限制皇权,或者有什么别的损害,所以不肯说。
刘备反复请了好几次,甚至比原本时空的三顾茅庐还要多费口舌,打消诸葛瑾的顾虑,最终,诸葛瑾才鼓起勇气说出了自己的看法。
刘备很好奇,凭着自己的礼贤下士、解衣推食,以及跟诸葛瑾将近三十年的君臣交情、莫逆至交,究竟是何等石破天惊的建议,能让诸葛瑾都如此慎重。
只听诸葛瑾深呼吸了一口,最后献策道:“陛下若想为百世垂范一条善法,可以定下祖宗成例,天子年满多少岁,便会自觉耳目不再聪明灵便,或许不能兼听则明,因此……可退位为太上皇,生前传位太子,让太子提前正位为君。
当然,太上皇,还是可以保留视政之权,也可以帮着新君慢慢适应治国,与前代的太子监国相比,提前传位的唯一区别,主要就在于一旦传位之后,便不可再废太子。毕竟废一个太子,和废一个已经继位的君王,难度是完全不一样的,也足以示天下以稳定!”
诸葛瑾想到的这个招数,其实就是让实在年老、高寿的皇帝,活着就提前退休传位。
当然,考虑到老皇帝可能会留恋权力,所以诸葛瑾说的这个退位,还是比较接近于后来乾隆传位给嘉庆时那种“传位不传玺”,
或者说接近东边扶桑国那堆把大名之位传给儿子后、自己出家继续治理领地的诸侯。
这种模式,传位者传掉之后,实际行政权还是保留的,跟立太子/世子的制度相比,唯一的让渡就是不能把选定的儿子再废掉了,或者说废的难度会极大提升。
废太子容易,废皇帝可就难了。这样也可以增加父子两代之间的信赖,互相增加安全感,也能减少太子为了担心被废而提前铤而走险。
《韩非子.备内》里花了多少篇幅强调,太子是最危险的人,而且也最有动机干掉父亲提前上位。就因为生太子的后妃往往年纪大了,不得父皇的宠,而父皇喜欢的年轻妃子,生的孩子自然也年轻,会威胁到太子。所以还不如让老东西提前板上钉钉,造成既定事实,也就不用担心了。
诸葛瑾一辈子都在琢磨如何提升互信,如何缓解权力架构的猜疑链,如何缓解猜疑链带来的连环杀戮,所以这个问题他当然会想得非常透彻。
而且,他借着这个名义,还解决了后世多少帝王因为长寿、最后晚年临死前那阵子,被老年痴呆的错误决策引导,造成巨大破坏。
老年痴呆本身不可怕,临死前精神恍惚疑神疑鬼本身也不可怕,但是一旦这两个东西和绝对的皇权融合在一起,破坏力就非常惊人了,秦始皇一个念头就是几千万人的死伤和战乱,汉武帝一个念头,也是好几万人直接被杀,加上巫蛊之祸太子被杀。
所以在他看来,他既然帮着刘备三兴了炎汉,总要留下点什么。
翻越葱岭,平定日韩,殖民东南亚,这些都是小功劳,他自己不屑一提。
不就是开疆拓土么,又不足为万世垂范。
真正的大功,得是万世垂范的制度建设。
让老年痴呆症的帝王,以后永远无法再在临终时造成巨大破坏,这才是万世之功。
别的更大的问题,他也解决不了,解决这一点,就是他这辈子最大的贡献了,比三兴炎汉本身功劳还大。
让痴呆的人,在痴呆之前退休,变成一条祖宗之法。
如果刘备都这么干了,后世子孙的功德都不如刘备,谁有脸违反?而且,刘备还可以留下祖训,类似于白马之盟。
刘备终于想明白了这些道理。
“难怪子瑜你这么害怕,犹豫铺垫了那么久——其实有什么好担心的?朕难道不知道,你这一切,都是苦心孤诣为了大汉?朕提前传位,对你又有什么好处?
朕意已决,当年孝武皇帝寿至七旬,而在六十五岁、六十六岁时,就发生了巫蛊之祸,可见孝武皇帝六十五岁时,已经年老昏聩,神志不清了。六十八岁才偶尔回光返照悔恨,下了罪己诏,但此前已作恶数年。
朕如今大病一场,也要六十五岁了。或许朕也能活到七旬,但焉知最后几年,会不会做出毁朕一世英名的昏聩之举?还不如提前让太子适应起来。
第(2/3)页